文化构想学专业

文化构想学专业

文化能通过培育创造力与感性来丰富人性,也能通过创造未来社会的崭新价值,促进与他人的共鸣及相互理解,来创造共生社会的基本形态。文化构想学专业中的三个专业科目会通过各具特色的方法,积极将传统学术领域中容易被遗漏的文化类现象作为考察对象,培育对现代社会所需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分析能力。此外,本学科不仅限于推动狭义上的学术研究及培养研究人员,更致力于培养以上述对文化的深层次认知为基础,积极在社会中活用多样化文化现象,解决现代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文化层面培养能够肩负起21世纪特色成熟社会的人才。文化构想学专业将创造新型文化表现形式、构筑全球化时代的共生文化、活用引领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源视作教育研究的三大主要课题,致力于通过相关的教育研究,构想21世纪特色成熟社会文化。学科内设有表现文化学、亚洲文化学、文化资源学的各项专业领域。

 

表现文化学专业

表现文化学专业

“表现文化学”,正如这个名称所示,研究的接点或者方法乃是以“文化”为对象。当然,一切人文科学的研究领域皆是以某种形式来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但“表现文化学”在如下几个特征上,与以往的文化研究有着不同的立足点。

1.面向跨国性文化物力论的视点

以往的传统人文科学,例如,在英国文学、德国文学、法国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等学术领域,首先是“语言圈”,然后所凭依的“文化圈”成为划分研究领域的框架。这种以“国语”为基础的文化研究,是将近代“国民国家”框架作为默许的前提,依靠与国民文化的正典或者经典结合在一起的规范化文化概念。但是,今天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作为文化领导者的个人和集团的移动性上升,产生出以往国民国家框架所无法回收的文化生产活力。虽然“表现文化学”绝非要去排斥限于特定语言圈和文化圈内部的文化现象研究,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可以拥有横跨多个语言圈或多个文化圈进行研究的视点。这种立足点继承了迄今为止以“比较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等形式进行的研究,但积极吸收考察跨国性文化力学各种理论的同时,力争对这些先行研究领域进行更新和发展。

2.面向各种“表象”形式的视点

在传统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语言”构建的文化活动作为“文本”成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对此,在“表现文化学”中,作为分析对象的不仅仅是立足于语言的文化表现,依附在影像、声音、身体表现等所有媒介上的文化现象都成为分析的对象。不过,这并非意味文字表现形式不为研究核心对象。近年备受广泛使用的“表象文化”一词,则很好地统合了上述两种表现。此外,这种面向多样性表象形式的视点,也包含了这些不同表象形式之间的比较。例如,对小说和游戏、戏剧和电影之间的表现形式和知觉形式的比较考察,也是表现文化学的方法之一。

3.面向通俗文化现象的视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皆以与国民国家相提并论的规范性文化概念(国民文化的正典或经典)为前提。因此,在以往的人文科学中,基本上被视为“高级文化”和“艺术”的事物成为特权化的对象。在这一点上,“表现文化学”也带来了对象领域和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表现文化学”中,传统人文科学未能作为文化对象予以采纳的亚文化、流行文化、时装、广告、身体表现等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外,探索与这些考察对象相匹配的方法论。这一点与表现文化学众所周知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立场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排斥那些以“表现”为切入点的所谓“高级文化”。

4.现代的和理论的视点

“表现文化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使研究的对象是某种程度上属于过去的文化现象,也不单纯地将该对象作为过去的东西来研究,而是采取将其与现代的现实性相联系的视点。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的批评理论和文化理论本身,不仅仅要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理论自身也要成为研究的对象,经常检视并加以考察。

5.表现文化学专业的授课

表现文化学专业所属博士前期课程(硕士)的院生,应选修各专任教员讲授的“表现文化学研究”以及“表现文化学研究演习”。在这些课程中,在各个教员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对作品和理论进行讲读和讨论。硕士课程的院生还要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为自己的硕士论文学习必要的知识。对于教员无法涵盖的领域,则开设非常勤讲师的讲授科目。博士后期课程的院生,主要在教员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研究。基本目标是经过学会发表和撰写向学术期刊投稿的学术论文,完成博士论文。设置“表现文化综合研究”科目,全体大学院生出席,各自就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报告。所有教员都出席该科目,向各个院生提供研究建议,确保了多方指导体制。

6.毕业后的出路

博士前期课程(硕士)多在一般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等单位就职,也有一部分人升入博士后期课程。博士后期课程毕业的院生,以在科研岗位就职为目标,或获取博士后职位,或成为NPO等团体职员。

考虑报考大学院的考生,请随时向教员发电子邮件咨询。请在此处网页确认邮箱地址。

刊物

《表现文化》

表现文化学专业和表现文化学科,为教员和大学院生发表表现文化学研究成果,刊行审稿制学术期刊《表现文化》。《表现文化》收入学术典藏库。

相关链接

 

亚洲文化学专业

亚洲文化学专业

亚洲文化学专业在比较文化的视点之下,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的实践性解决问题的文化应用现状与课题,以及对已经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应用的具体方策和理论化等开展教育和研究。同时,我们也重视方法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作为文化应用之基本前提的亚洲各地域文化,以便更好地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化研究。

为此,本专业提出“地域”、“共生”、“比较”三个理念作为支柱。何为“地域”,就是产生出多元文化的地域特性,或是当下文化最新应用的现场。为了理解文化,不能仅仅将文化单纯截取出来进行思考,而是要对作为文化和文化现象载体的“地域”进行理解。何为“共生”,就是多元文化实现字面意义上的共生状态,以及试图趋向这种状态的价值。在亚洲地域,文化“共生”存在着文化间的共生、传统与现代性的共生等大课题。不固守某种文化,那只会产生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如何构筑共生的文化?欲走近亚洲,则“共生”志向必不可少。何为“比较”,它是理解亚洲文化的重要视点。如果仅以一种视点来理解文化,有时候就会停留于片面的看法。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较”,相对化地掌握事物,地域之间的比较自不待言,还有过去和现在的比较、同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内容的相互比较等等。

本专业在这三个理念指导下,思考各自地域和社会特性的相应文化应用。在现代亚洲,文化的应用有各种各样,如作为商业素材和为招揽客户的诉求力,作为对外软实力,作为实现共生社会的基础等等。立足于地域特性的文化应用,不仅是亚洲地域,也是现代社会共通的重要课题,本专业的教育科研将为现代社会的课题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相关链接

 

文化资源学专业

文化资源学专业

专业名称“文化资源学”是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被真正关注的新学术领域。一般来说,提到文化产物,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些以国宝和重要文物所象征的文化遗产为首的遗迹、史迹和著名艺术作品等。实际上,在冠以类似专业名称的其他大学院,均是以文化产物的资料化和保存方法作为教育科研的中心,而相比之下,本专业则在更为宽泛的“文化”产物中发现作为“资源”的价值,探讨在社会中积极应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作为文化资源学专业研究对象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首先当然是文化遗产等历史和艺术产物,而现在正在创造的最新的文化产物亦纳入视野之中。此外,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等作为美术史对象的范围,历史街道等作为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对象的范围,即所谓作为“物”的文化现象,同时关注东西方戏剧、戏曲的上演、艺术节、工作室、观光导游和旅游等作为“事”的文化现象。具体地说,就是对与艺术(特别是美术、音乐、戏剧)和旅游业(观光和地域创造)相关的文化资源,掌握它们的情况,以此为中心进行研究。不仅如此,为这种文化的社会应用而进行的企划和实践也是研究的对象。

本专业主要授课科目概要如下。在博士前期课程,通过文化构想学专业的共通科目“文化构想学研究C”,讲授有关本专业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法的基础知识。再通过专业科目“国际文化资源学研究”、“艺术文化资源学研究”、“观光文化资源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文化资源学研究”等讲座和演习科目,对有关文化资源的情况及其应用的广泛知识以及处理手法进行指导。在博士后期课程,以“文化资源学特殊研究”和“文化资源学论文指导”为中心,为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活动提供援助。

教员的专业方向各种各样,有戏剧学、表象文化论、美术史学、博物馆学、观光学、社会学、艺术疗法和艺术管理等。而所属院生的背景和研究课题也是多种多样,有很多社会成年人院生。本专业的一大特征是一面以传统的学术领域为基础,一面在文化资源这一共通关键词之下,整饬跨领域的、信息交流的教育科研环境。

相关链接